close

 更新日期:2011/07/18 04:21 

記者翁聿煌/特稿

 

國中小營養午餐原本不是都會區學校的承辦業務,也不是教育單位應該承辦的工作,

但是供餐以來,大幅減輕家長準備子女午餐的時間與壓力,

上照顧中低收入和生活困難的子女,使得營養午餐成為社會福利工作的一環,

其核心價值在於提供學童質量均衡的食物,不致餓肚子上課,

但是在大人複雜的運作下,淪為利益交換與分配的工具。

 

台灣大概很少有行業能夠像營養午餐一定能夠長期保持穩定,

照理說價格應該要反映物價水準和成本,廠商獲得合理的利潤才會供應符合衛生

和營養條件的餐食,但是政府將其視為社會福利工作,

價格不能受到果菜及肉類等食材季節性或災害的影響波動。

 

對廠商而言,在市場競爭機制下,正派經營不一定能有生存空間,

看到別人走後門拉關係、送紅包,只得跟進花錢打通關節,長期下來,

交際應酬、不樂之捐等額外負擔被算進廠商的經營成本,

價格又不能調整,只有想辦法從菜色質量動手腳,或是採購不合標準的食材,

製造工廠也難以提升環境衛生品質。

 

於是在重重利益剝削下的營養午餐,學生吃到嘴裡的食物,三不五時就會出問題,

政府的社會福利美意也變質了,市府和校方如果考量到

營養午餐的核心價值所在,就得想辦法杜絕檯面下的利益衝突,

藉由督學及政風系統的宣導和監督,破除廠商和學校的積習與陋規,

讓家長繳的每一塊錢餐費,都能被孩子吃進肚子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瑋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