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 新聞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者﹕ 李秀妃(台灣/ 大學特教系助理教授)

之前曾經看到電視上一位母親聲淚俱下、面對鏡頭說她不知道要如何過日子。

原以為是報導弱勢家庭的新聞,沒想到是美語補習班老師體罰學生的事件,

而且被處罰的學生是需要特殊教育的自閉症孩子,

由於我學的就是特教方面的專業,所以這則新聞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和關切。


經常出現老師不當處罰學生的新聞,令站在教育前線、

總是默默付出的廣大老師們士氣嚴重受挫。筆者本身即為師資培育機構的一員,

我常常在課堂中告訴學生,要勝任現代教師的角色,

除了不斷更新自己的學科知識和教學技巧外,對教育政策(融合教育、零體罰)、

社會脈動(家庭結構的改變)、自我情緒管理能力等資訊都要涉略,

如此一來,不會輕易發生不當體罰學生事件,學生身心不會受創,

教師也不會因為一時情緒失控而觸犯法律惹上官司,

讓自己的教學熱情頓時蒸發,教育界也失去一位栽培多年的師資。


天下父母心,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機會,

但特殊教育是一種專業,受過特教訓練的教師會比較了解「特殊學生」的需求和反應,

所以在教師法中明文規定,需取得特教合格教師證才能擔任特教老師,

擁有一般合格教師證的老師,只以愛心和耐心來教導特殊的孩子是不夠的。

因此,面對有特教需求的孩子,坊間美語補習班的老師恐怕不易勝任,

這件因「老師很生氣,學生講都講不聽」所衍生出來的不當處罰,

應該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這也反應出一般社會大眾對特教認識的不足。


老師雖然沒有體罰小孩,但叫其他學生挖鼻屎黏在自閉症學生身上,

這種當眾侮辱行為,對學生造成的傷害並不亞於賞巴掌形成的滿臉淤青,

因為這是行為改變技術裡最恐怖、嚴厲的「嫌惡法」,意即「以暴制暴、以牙還牙」

(你挖鼻屎,講不聽,無法體會是不是?好,現在別人挖鼻屎給你,看你會怎樣?)。

這和現行教育法令明訂「零體罰」是相違背的。

「嫌惡法」雖然是體罰的一種,可能有立即的喝阻效果,

但以教育的長遠性看來,是無效且頗具殺傷力的,

這就是為什麼當今教育之所以提倡,且明文規定「零體罰」的原因。

另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是其他學生對老師的盲目聽從。

即使這位學生的行為引起大家的不悅和困擾,老師是否曾經和同學一起討論過該怎麼做?

老師和班主任是否曾主動聯絡過家長反應事實?

這事件是否也反應著某些老師的教育觀念還停留在「以暴制暴」,

並且強將這種觀念灌輸到學生身上?為何老師叫大家挖鼻屎黏在別人臉上時,

學生們(當中還有一位是這位自閉症學生的兄弟呢!)會「相信」這是一種可以做的行為呢?

學生的挖鼻屎動作雖然不尋常,本人並非建議老師就得默默忍受,

但是如果老師理解這是一位特殊學生可能的偏差行為,

或許老師就能多一份包容,此外,若老師擁有專業特教素養應該比較清楚如何處理,

而不會直接付諸人類的原始本能用以牙還牙的方式作「消極/負向方式的懲罰」。

事件已經發生,對師生、家長、社會也造成傷害,

但是希望這一事件能喚起人們對特殊教育的重視,對有特殊需求的人多了解和多一份包容。

 

美東時間: 2010-11-01 07:12:29 AM 【萬年曆】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1/1/n3071793.htm

瑋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7/19 04:11

7分上大學笑話不再出現

 

自由時報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大學指考昨日公布成績,

大學考試分發將緊接著登場,分發委員會昨日公布,今年大學考試分發名額六萬六千人,

比去年少六千個,因而預估錄取率九十二%,創五年新低。分發會指出,

在各校系六十七種採計組合中,最少是採計「英文、數學甲、物理」三科,

由於今年分數普遍提高,至少要四十二分才可參加分發、選填志願,

「七分上大學」的高教笑話狀況將不再出現。

 

分發名額少6000個 5年新低

 

今年招生學校共六十六所,新增金門大學,招生名額為六萬六千零五十二人,

比去年少六千個,招生校系共有六十七種採計成績組合,其中二十個校系有採計術科、四十七個不採計術科。

 

最後3%、約2000人不分發

 

分發會分發組主任郭?煌表示,大學指考今年有八萬二千人報名,

實際到考僅七萬九千多人,依據往年約九成登記估算,

估計今年會有七萬二千人登記分發,但由於今年分發名額也較去年大幅減少六千多個,

預計錄取率會往下調、估約九十二%。同時,由於各採計組合仍設有門檻,

最後三%的考生不予分發,初步估計約二千人會受影響無法參加分發。

 

由於指考首次不倒扣,各科「底標」大幅墊高,使得今年大學分發最低登記標準也比去年大幅提高,

以今年各大學校系中最低登記標準是採計「英文、數學甲、物理」三科來估算,

今年最低登記標準四十二分,比去年的十分高出許多。

 

若以傳統第一類組(國、英、數乙、史、地五科)校系來看,今年考生最低登記門檻為一百一十四分,

比去年多五十三分;傳統第二類組(國、英、數甲、理、化)校系最低登記門檻為九十三分,

比去年大增五十六分;第三類組(國、英、數甲、理、化、生六科)

校系最低登記標準則為一百一十五分,比去年暴增六十四分。

 

分發會提醒,今天(十九日)起開放考生繳交大學分發登記費,

二十四日上午九時到二十八日下午四時三十分要上網登記志願,八月八日放榜。

瑋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7/19 12:20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9日電)環保團體今天表示,根據研究報告,

長期使用手機會增加腦瘤和聽神經瘤的機會,而兒童腦部和腦部骨髓

吸收的電磁波又是成人的數倍,因此盼教育部能規範高中職以下能禁用手機。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台灣教師聯盟、家長會等代表今天在教育部召開記者會,

並高喊「教育部硬起來」的口號,呼籲政府立法,比照法國馬來西亞

規範高中職以下的校園禁用手機。

 

出席代表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附屬國際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指出,

長期使用手機會增加腦瘤和聽神經瘤的機會,而兒童腦部和腦部骨髓吸收的

電磁波又是成人的數倍。

 

出席代表說,從金車教育基金會今年的調查,也發現10到20歲的青少年80%

有自己的手機,顯示青少年手機使用率相當驚人;青少年還在發育階段,

不宜過度暴露在電磁波中,希望教育部能注意手機對青少年的危害,

比照法國、馬來西亞,禁止高中職以下學生帶手機到學校。

 

教育部環保小組表示,尊重環保團體的意見,今天也針對高中職以下學生

攜帶手機到學校的規範召開會議,並邀請家長團體、教師團體、學者專家、

環保團體、環保署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等單位共同討論,

希望能訂出一個參考原則,提供學校依循。1000719

 

瑋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7/17 23:01 

到目前為止,總計就學貸款數已經超過1600億元,沉重的就學貸款壓力,

幾乎壓得學生、畢業生喘不過氣,反貧困聯盟與學生青年組織17日就站出來呼籲政府,

應該儘速修「學貸相關草案」,解決青年貧窮問題。

 

說到學生時期籌學費的困難,郭小姐不禁語帶哽咽,已經畢業3年的她,

為了償還學貸壓力很大,而同樣甘苦的還有這位就讀研究所的蔡同學,

因為媽媽不替她擔保,自己連學貸都辦不了。

 

不僅自己辛苦,就連妹妹也因為媽媽認為讀書沒用,必須輟學先賺錢,

青年團體與反貧困聯盟看不下去,站出來要政府儘速修法,解決學生讀不起書的窘境。

 

要求要政府出面替學生擔保、增加獎學金制度,這些青年團體更揚言,不排除發動下一波抗爭行動,來爭取修法權益。

瑋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7/18 04:21 

記者翁聿煌/特稿

 

國中小營養午餐原本不是都會區學校的承辦業務,也不是教育單位應該承辦的工作,

但是供餐以來,大幅減輕家長準備子女午餐的時間與壓力,

上照顧中低收入和生活困難的子女,使得營養午餐成為社會福利工作的一環,

其核心價值在於提供學童質量均衡的食物,不致餓肚子上課,

但是在大人複雜的運作下,淪為利益交換與分配的工具。

 

台灣大概很少有行業能夠像營養午餐一定能夠長期保持穩定,

照理說價格應該要反映物價水準和成本,廠商獲得合理的利潤才會供應符合衛生

和營養條件的餐食,但是政府將其視為社會福利工作,

價格不能受到果菜及肉類等食材季節性或災害的影響波動。

 

對廠商而言,在市場競爭機制下,正派經營不一定能有生存空間,

看到別人走後門拉關係、送紅包,只得跟進花錢打通關節,長期下來,

交際應酬、不樂之捐等額外負擔被算進廠商的經營成本,

價格又不能調整,只有想辦法從菜色質量動手腳,或是採購不合標準的食材,

製造工廠也難以提升環境衛生品質。

 

於是在重重利益剝削下的營養午餐,學生吃到嘴裡的食物,三不五時就會出問題,

政府的社會福利美意也變質了,市府和校方如果考量到

營養午餐的核心價值所在,就得想辦法杜絕檯面下的利益衝突,

藉由督學及政風系統的宣導和監督,破除廠商和學校的積習與陋規,

讓家長繳的每一塊錢餐費,都能被孩子吃進肚子裡

 

瑋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導他不要羞辱他!心靈傷痕會保留一輩子…

作者:洪蘭‧天下網路部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399期 2008/06

美國一名17歲高中女生最近未婚懷孕,遭到周遭家人、同學與老師的耳語、疏離,但日前她在全校師生面前拿掉假肚子,宣布她假借懷孕名義進行實驗。她的實驗證明:社會對未婚女性仍有不平待遇,而這些言語暴力,往往會造成她們一輩子的傷害...

 

朋友寄了一箱沒有農藥的芒果給我,在箱中墊了一張舊報紙,上面有張圖片是某大酒店的自助餐長桌上躺了一個年輕女人,身上舖滿生魚片,一群西裝畢挺的食客拿著盤子從模特兒身上取用。我看了大驚,不能相信台灣會如此不尊重人,這是把人「物化」,把人體做為盛生魚片的器皿。

沒想到打開晚報,又發現一個私立高中的國文老師用毛筆在學生臉上畫鬼臉,來處罰成績不好的學生。這個當眾被羞辱的女學生無顏見人,不敢去上學。父母投訴後,老師辯說這不是體罰,這是「寓教於樂」。

心靈傷痕會保留一輩子


好一個寓教於樂,如果老師以毛筆「黥面」不准洗掉,在課堂中「遊街示眾」是寓教於樂的話,就難怪我們的學生愈上學愈沒有自尊自信,最後是自暴自棄,自虐也去虐待別人或動物了。

瑋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反校園霸凌擬立法 強制隔離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2010/12/13
圖/聯合報提供

 

近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教育部決制訂「校園霸凌防治法」來預防輔導,必要時還將比照家暴法訂出「強制隔離」規範,把霸凌者與受凌者分開,讓霸凌事件「不能記過就結案。」

但為免立法曠日費時,教育部次長吳財順表示,上周四已召集二十五縣市代表,研訂出「加強防治校園霸凌實施計畫」草案,規定自即日起,一旦有霸凌投訴,學校就須召開評估會議,會中應有校外專業人士參與,確定為霸凌案件後,即應成立輔導小組持續輔導、處理,不能像以往只是記過了事。

除了教育部校安中心設立的校園霸凌防治專線○八○○二○○八八五之外,吳財順表示,將要求各縣市、各校都要設校園霸凌投訴專線,並設檢舉信箱,不容校方再息事寧人、隱瞞私了。

對於教育部有意立法防堵校園霸凌,朝野立委皆表支持。

吳財順表示,教育部自二○○六年起對各級學校發放「校園生活問卷」抽測,主要在了解校園暴力與體罰問題,但暴力不等於霸凌,許多霸凌是以網路及言詞羞辱為之;因此,將針對霸凌專設一問卷,各校都應自行施測,教育部則進行抽測。

此外,教育部也將把校園霸凌列為校園統合視導及校務評鑑項目,若校長隱匿案件不報,將影響其考績與遴選。

吳財順表示,我國雖有少年事件處理法、刑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但缺校園霸凌專法,趙麗雲等立委都曾主張應訂專法,在研究美、加等十五國做法後,部長吳清基已決定著手制訂「校園霸凌防治法」。

東華大學教授、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李明憲贊成制訂校園霸凌防治專法,認為如需採「強制隔離」措施,就需有法令依據。

瑋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140.111.1.88/

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專區

瑋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0%屬語言 留意子女變化 適當處理
 
2009-11-16 (05:40)
       
        
 
        (多倫多 )(本報記者)由多倫多教育局主辦的第三屆家長參與研討會(Parent Involvement Makes a Difference:The Power of Partnership Conference),昨天在Earl Haig中學舉行。其中一場小組工作坊探討有關欺凌事件,邀請了James S. Bell Junior Middle School副校長莫慧賢,以及Marc Garneau C.I.副校長Suelyn Cheong主講,出席的家長熱烈發問及交流意見。

        對於欺凌的定義,有別於2至3個人在某種議題上出現意見分歧而產生的糾紛,當中不含傷害他人的意圖。但欺凌屬於重複地、持續地,並帶有攻擊行為,令對方感到恐懼或騷擾,以及傷害他人的身體、感覺、自尊或名譽。

        欺凌者無分性別

        莫 慧賢指出,欺凌者無分性別,但男性主要表現在身體攻擊方面,而女性以語言欺負對方。有關欺負的方式,其中身體傷害如拳打腳踢等,約佔三成;另有70%屬語言方式,包括羞辱及批評對方。另外,令對方遭群體排擠、發放謠言或是非,這種方法最難察覺出來。其實,欺凌者與常人無異,可能擁有一定的才幹或美貌,但他們不能忍受別人比自己優勝,因此有計劃及目的玩欺凌遊戲,以權力駕馭或控制對方,並且樂見受害者的痛苦。

        在校園一旦發生欺凌事件,老師成為中間調停人,與受害者及欺凌者個別面談,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作出適當的處理方法。莫慧賢說,對於較年幼的學童,老師鼓勵受害者向欺凌者直接表達受傷感覺,使對方停止這種行為。如果通知雙方家長一起處理事件,通常已是嚴重的情況。

        父母也要留意子女的行為是否出現異樣,特別是孩子由小學升上中學這類環境改變的狀況,例如是不想上學、對課外活動失去興趣,甚至是偷竊家中的財物等,他們有可能成為被欺凌的受害者。

        至於近年發生網絡欺凌個案,主導者利用電子郵件、短訊及社交網站,向攻擊對象發放騷擾或恐嚇內容。Suelyn Cheong表示,不少青少年人誤解,當遇到這類欺凌事件時、父母、老師等成人不能幫助他們脫離這種境況。其實,受害者應該向父母表白,家長保存恐嚇郵件或短訊等作為證據,有需要時知會學校或警方尋求協助。

瑋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218/122/2mne1.html

打破校園霸凌的五大迷思 - Yahoo新聞

更新日期:2011/02/18 14:54   作者:陳念怡

去年底起,校園霸凌事件頻傳,相關議題大舉攻佔媒體版面。美國Education網站指出,解決罷凌者的低自尊問題,未必是終止罷凌的根本,幫助罷凌者做好情緒管理,或許收效更大。罷凌研究由來已久,近來調查顯示,許多關於罷凌者和受害者的迷思,還有待破除。這些有違事實的霸凌迷思包括:

迷思一 罷凌者缺乏友誼,被同儕所排斥:許多人以為,罷凌者應該不見容於同儕,因此很少和別人打交道。調查卻發現,霸凌者在班上往往人緣頗佳。尤其,國中時期的罷凌者,反而經常因為粗暴的行為,被同儕視為「很酷」的表徵。有時,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為了展現獨立的自我,甚至把惡名昭彰視為「與眾不同」的表徵。

迷思二 罷凌者往往具有低自尊:八○年代研究認為,孩子之所以出現罷凌行為,是因為缺乏自我認同、低自尊的結果。專家主張,先提高孩子的自尊,才能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然而,近來研究顯示,罷凌者和低自尊兩者之間並沒有足夠的因果關聯。相反地,多數霸凌者其實自我感覺良好,霸凌只是用來彰顯膨脹自我的手段。

迷思三 人格特質是招致霸凌的主因:雖然某些個人特質,例如害羞、畏怯等,的確會讓孩子成為被霸凌的對象。不過,甫轉學、缺乏友誼等情境因素,反而更容易招致霸凌。這些情境因素,才是孩子長期受到罷凌的主要危險因子。

迷思四 兒時受霸凌,青春期易具攻擊性:過去幾年,媒體曾報導許多受壓抑的被霸凌者,在青春期轉而使用射殺全校師生,作為報復。然而,大多數的霸凌受害者,長大後是用沉默方式面對過去。而這些早期受霸凌的經驗,也經常導致內向焦慮、低自尊的人格特質。

迷思五 霸凌行為只關乎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霸凌事件通常是在眾目睽睽下發生的。諸多研究顯示,旁人的態度會助長霸凌行為。根據統計,遊戲場上的霸凌事件,現場至少會有四個旁觀者。一項研究發現,有半數以上的旁觀者,由於袖手旁觀的態度,間接強化了霸凌行為;只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孩子,願意挺身而出,採取介入或為受霸凌者抱不平的態度。

瑋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